散文的随笔

时间:2024-02-27 16:38:39
散文的随笔精选15篇

散文的随笔精选15篇

在平平淡淡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?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、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。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的随笔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散文的随笔1

一本一本的小说读下来,一字一句都不伤不悲,背景宏大,人物鲜明,结局美好。可偏偏心就随着故事结束一点一点的空了,好像人一辈子过完,知道死亡来临的那一声叹。

毕业考时放下了最后的一点执念,这样荒诞的空虚就如影随行。那是灵魂深处的我,一个孤独的旁观者,无论在何处,无论什么样的心情,它就那样冷冷的看着我笑着或哭着,周边的人,周边的事都与它无关。偶尔半夜醒来,它就成了我,想想点事,却陡然发现无人可想,无事可想,只有那发尾凉得沁骨似那长夜。原来人空下来就可以把日子过得这般浑浑噩噩。

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?

原本是个最不服输的女子,身上的刺不比那刺猬少,没叫那沉长的读书岁月磨去光彩,反而被世道二字浇了冷水,失了血性,满心厌弃。枉我自诩聪明,自以为世间千秋横过胸中沟壑,端视多了几分通透,就能冷眼旁观这世道炎凉,人情浅薄,入眼不上心。直到真入了这混乱世道才明白什么叫风雨无情,想持心守拙护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是不易。

散文的随笔2

大嫂的妈妈今年整整九十二岁了。我们都叫她“大娘”。2003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,让原本瘦弱的大娘一病不起,瘫倒在床上。除了手勉强能动以外,脖子以下全都失去了知觉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,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照顾。

大娘的老伴已去世多年,膝下无儿,只有我大嫂和一个比她小近二十岁的小妹。小妹结婚后不在本市住,因此照顾大娘的重担,就落在了我大嫂的身上。从2003年到现在,已经整整十五年了,五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呀。我的大嫂十五年如一日,每天都为大娘洗手洗脸、喂饭喂药、翻身擦拭、端屎端尿,不嫌脏、不言累。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,每顿饭做好了,总是先端到大娘床前,照顾大娘吃饱了自己再吃。一天到晚忙个不停,夜里还要几次起来查看。这么多年来,我敬爱的大嫂,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、体贴入微地照顾着大娘。

为了给大娘解闷,大嫂把大娘喜欢看的书和报纸送到大娘手边;为了给大娘解闷,让大娘高兴,大嫂和大哥一起把电视机、收音机放到大娘的房间里。把电视机反复调整、放得高高的,让大娘躺着,就能清楚地看到她喜欢的节目、听她喜欢的评书……

大娘卧床十五年来,从来没有生过褥疮,房间里没有一点异味。不了解情况的,根本想不到家里有长年卧床不起的病人。大娘铺的、盖的、穿的、戴的,每天都干干净净。如果大娘不小心弄脏了衣、被,大嫂马上给清洗换上干净的。在大嫂的精心照料下,大娘几次脱离病危、转危为安,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。你看大娘,脸色红润,精神矍铄,一点都不像是九十二岁的老人,一点都不像是久病卧床的病人。再看看我可敬的大嫂,却因为过度劳累日渐消瘦,一米七的个子,瘦得只剩下一百来斤,看了就让人心疼。可她总是笑笑说:“没关系!我没事的。”、“女儿伺候妈、应该的!”

对大嫂的孝敬和无微不至的照顾,大娘是赞不绝口,常常被感动地热泪盈眶。大娘拉着大嫂的手说“丽琴呀!我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呀?你真比我的亲闺女还亲……”街坊四邻对大嫂的孝心也是有口皆碑,伸着拇指赞誉。

当我听说大嫂不是亲妈,是阴差阳错地被大娘领养的事情以后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!被大嫂的孝心深深地感动,因此更加敬重大嫂了!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当大嫂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并与找上门来的亲生兄妹相认以后。她并没有离开大娘,仍然把大娘当成亲生母亲一样。一如既往地伺候、奉养、孝敬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。

谁说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?我敬爱的大嫂——年逾古稀的周丽琴,赡养、照顾自己的养母,不是亲生胜过亲生,是“久病床前”的好孝女!

散文的随笔3

前几日看朋友圈,猛看到一个黑框人像,心底一沉,还是惊到了,胖嫂终究还是走了,才四五十岁。知道她得病也只不过一年半载,认识她倒有三年多了吧。因工作的缘故,单位会装裱一些书画。正好,我认识一位诗友,他会裱画,开了一家夫妻老婆店,诗友唱主角,老婆打下手,一件完美的作品就这样完成了。夫妻相依相伴,风雨几十年。

我因去裱画,认识了诗友这位老婆。记得第一次见面,诗友让我叫她胖嫂,“胖嫂”听了,呵呵一笑。看来,她心里早就接受先生给她的昵称,习以为常了。

诗友一见面,总喜欢问我最近有写诗吗?说来惭愧,入诗社多年,却很少有作品,是笔拙还是懒,都有吧。我知道诗友也是多才,闲来喜欢挥毫泼墨,画山水画,和盛泽几位文友一起拜嘉兴一位书画家张然青为老师。他们时不时在一起雅聚或办展,在嘉兴有一定的影响。

我和诗友居两地,不多聚,见面畅谈,很是愉快。不觉到了中午,活也差不多快好了,到了饭点。胖嫂提醒她爱人歇一歇,招呼我一起来吃饭,说今天请我吃海鲜面。诗友笑我今天算赶上了,胖嫂是浙江温州人,做海鲜是胖嫂的绝活,拿手菜,正宗又好吃,用苏州话说来“眉毛也要鲜脱了”。

原来,胖嫂春节回了一趟娘家,带回来一点他们浙江的海鲜,正好请我吃海鲜面。和我同去的同事,却面露难色,瞄了我一眼。我知道,他不喜欢吃面食,但是到了这里也只能客随主便啦。胖嫂,炒菜可真利索,没多少时间,端上来每人一大碗海鲜面,还有几只小菜,摆满了一方桌。那海鲜面呀,看着就赏心悦目,有大虾,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的海鲜,让人食欲大增。同事的疑虑也打消了,随我们大快朵颐起来,吃得个碗朝天,还说是他吃到现在,最好吃的一碗面了。

三年中,我在胖嫂家没少蹭饭,一不小心,逾越了“假公济私”这条线。胖嫂不以为然,安慰我说:没事的,我们也要吃饭的,顶多多放一双筷子嘛,再说你人长得小巧,也吃不了多少,大家呵呵一笑也算过去了。

是的,胖嫂长得有点像唐美人,讨人喜欢。性格如女汉子,看似大大咧咧的,脾气豪爽,文艺圈人来做客,她都是热情接待。因她喜欢和欣赏爱人这样的诗人浪漫情怀,宁可清苦,也自有她的享受,一脸幸福的笑脸感染了我们。十多年前,远嫁到盛泽,乐居吴江。不单单是对生活和金钱的追求,像某些人一样一门心思想当明星,歌星呀,所谓的出人头地。实际上,一个平凡老百姓自有她的追求和乐趣,那是原生态的一种生活状态,是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享受。

因工作关系,我黎里至盛泽来回渐多。黎里,以前别称黎川、禊湖,而盛泽,别称舜湖,两地一衣带水,唇齿相依。文化交流,渊源流长。不仅如此,好多人的祖辈,都寓居在两地,亲如一家人。记得有一次,我去盛泽看望画画老师,他是红梨书画协会会长王凌老师,随他学过几日画画,因不便,成了一名不合格的学生,但是师恩不能忘,所谓一字之师,有空我会去看看老师,学习。老师和我年龄相仿,他完全没有老师架子,幽默风趣,秉性随和。每次去,和我谈谈书画,问问黎 ……此处隐藏11978个字……么一张绣架?外婆的神情很专注,好像没有听见外面渐渐靠近的足音,直到我放下手中的物品,绕到外婆的身后,伸出手蒙住外婆的眼睛,外婆才笑呵呵地说:“是濛濛吧,回来了,来,看看这花色喜不喜欢?”

我凑近身体,看见几瓣粉红的桃花,盛开在白色的锦缎上。我一下子欢呼起来:“外婆,你的手艺真好……这桃花真漂亮啊!”

外婆说:“我让你舅把阁楼上的这张绣架找了出来,虽然有点旧了,但还可以用。几十年没绣了,这手也有点生了。”

“妈,这是做什么用啊?”母亲问。

“先练练手,等过些天呢,去找些喜气的花形,得给我家宝贝孙女准备嫁衣了……”

“啊……”母亲一下子呆住了,马上又说:“妈,不用这么辛苦了,现在的孩子哪像以前,都穿西式婚纱,谁还愿意穿这老式的大红褂呢,行了,别折腾了。”

“你不懂,咱可以中西合并啊,在婚礼上穿婚纱,在婚宴上就穿我做的这一套。”外婆很认真地说着。

母亲不忍心让外婆辛苦,还是要劝外婆放弃做嫁衣的念头:“要不,我们去买一套中式的喜服。你这样绣,太累了,要绣到什么时候啊!”

外婆固执地说:“那不行,我孙女的嫁衣,我要自己做。”

我在房间里整理着采购回来的零零碎碎的物品,听到外婆和母亲一句句地唠叨着,心里感觉暖暖的,似乎也有很多期待,真的期待到出嫁的那一天,能穿上外婆亲自绣的嫁衣,那该多幸福啊。可转念一想,外婆已经三十多年没碰绣花针了,眼老昏花的,还能绣吗?

没过几天,外婆跟我说,她要去苏州的姨婆家住些日子。临走前,还帮我量了尺寸,说姨婆是一位出了名的裁缝,特地关照外婆要量了我的尺寸,要给我做几件衣服。还一个劲地对母亲说,要照着单子去为我准备嫁妆,别舍不得那几个钱,可不能亏待我的宝贝儿。母亲连连点头说:“妈,你就放心吧,我都记着了。”第二天,我请了假,和母亲一起送外婆去火车站。

我坚持要送外婆去苏州,但她执意不肯,说到了苏州有表舅的车子来接。上车前,还握着我的手说:“安心把自己的婚事准备妥了,让外婆看着你高高兴兴地出嫁……”我听外婆这么说,突然鼻子一酸,眼泪就流了下来……那年的外婆,虽然常架着一副老花眼镜,但身体还算硬朗,经常去弄堂口的那个小花园里做操、锻炼身体。那天,外婆穿了一件紫红的中式上衣,看上去挺喜气。就这样,我和母亲和外婆说了声“再见”就把外婆送上了车。外婆走了几步又回头看看我,还时不时地向我挥手,我望着外婆的背影,不知为何,心里有一种无法说得清楚的留恋。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,就安慰我:“没事的,你外婆那个脾气,谁也拦不住,放心,等你婚期到了,她肯定回来了。”

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,转眼已是深秋初冬,外婆在苏州已经住了三个多月了,期间,我和母亲三番五次打电话去苏州,想接外婆回家,但她总是说还想再住一阵子……

婚期越来越近,母亲和我似乎已经淡忘了外婆为我做嫁衣的那件事,也一致以为外婆只是说说而已,也就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
那天晚上,接到外婆打来的电话,说是明天上午坐火车回来。我和母亲便去车站接外婆。火车徐徐进站,外婆还是穿着那件紫红色的衣服,手中还提着一个大箱子,缓缓地走下车,我和母亲连忙上前搀扶,我欢喜地抱住外婆说:“外婆,外婆,你怎么住了那么久才回来啊,快想死我了……”外婆笑呵呵地说:“想外婆了,好,外婆也想你了。”我一把提过箱子,握着外婆的手,突然有种硬呼呼的感觉,翻开外婆的手掌一看,全是茧子:“这……这手怎么啦?”我惊呼着。外婆笑着说:“傻孩子,外婆老了,哪个老太婆的手不是生满老茧的呀?你看你妈,手上也有的……”

晚饭后,外婆神色诡异地把我叫进屋,递给我一个红绸缎的包裹,要我放进衣柜上的皮箱里,还让我先不要告诉母亲,一定要记得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才能打开。我一抬眼,看见外婆慈祥的脸上绽放着的满是喜悦的光芒,我好奇极了,想知道那红色的包裹里到底是什么,于是拿起包裹就要拆开,却被外婆用力按住。没办法,只好乖乖地把包裹放好。我开始缠着外婆,企图一探究竟,可外婆却抿着嘴,含笑不语,任我胡乱瞎猜。整个晚上,我一直没有睡着,因为心里有事搁着,一直惦记着皮箱里的那个红包裹,那会是什么呢?是姨婆给我的结婚礼物吗?好神秘呀?既然是礼物,干嘛还要藏着掖着呢?我想啊想,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。直到凌晨四点,我才蹑手蹑脚地起来,借着窗外那一点点微弱的光亮,打开皮箱取出了那个包裹,然后哆嗦着爬上床,解开包裹。

瞬间,我被一抹鲜艳的红怔住了,看着这件大红色的绣满着并蒂莲的嫁衣,我好久都没有说出话来。嫁衣做工精致,一点都不逊色于那些品牌的中式嫁衣,袖口上还镶着红色的蕾丝,那裙子是伞式百褶裙,裙摆上的并蒂莲和衣服上的那一簇遥相呼应,真是漂亮极了……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光滑的红色锦缎,突然想起外婆的手,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啊,原来都是为了帮我绣这件嫁衣,原来外婆在苏州的三个多月,一直在为我赶制这件红色的嫁衣……想到这里,想到她戴着老花眼镜,挥着丝线的样子,我一下子泪流满面……

出嫁那天,外婆用她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的脸,我的手,爱怜地说:“孩子,结婚,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,快快乐乐、踏踏实实地把日子过好了,你外婆、你妈还有你在天上的爸,才会安心……”我使劲地点头,没有让眼眶里的泪水流下来,只是像外婆那样,用我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她的手……

婚车停在了弄堂口,我在亲友们的簇拥中走向婚车,我禁不住回头,看见亲爱的外婆站在自家门口向我不停地挥手,她的身影、微笑,一直伴随着我,从来都没有在我的记忆中消失过。

那天,这件红色的嫁衣,成了我婚宴上唯一的喜服。

那天,也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。

散文的随笔15

我们常说:“春雨贵如油,夏雨如瀑布,秋雨缠绵绵,冬里雨雪飞。”

雨是大自然的产物,是万物生命之源,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。

多年来,由于地球的自然变化,还有人为的各种原因,造成地下水欠缺,不分地区的干旱,是对当今社会和未来人类生存的不利。

一年四季中,雨总是与人类捉怪,该下的时候不下,不该下的时候下个不停,时而旱灾,时而涝灾,给当地的百姓生活带来危害和灾难,但一切困难难不倒天下大众,人定胜天,一切的天灾与不幸,都会瞬间而过。

回想过去的年代里,每逢雨季的降临,那时候水库里满水,小河里流,青蛙嬉水,鱼儿游,灌溉农田盼丰收。那真是,雨过天晴,清新自然,有山有水入画卷。

多年来,水库干枯,水井见底,土地干裂,空气浑浊,老百姓只有靠天吃饭,在民间曾用祈雨的迷信方法,求神降雨,是多么渴望丰收的愿望实现。

如今,有黄河引水,南水北调,已充分解决了农田灌溉,增产增丰收的新景象。

雨的降临,雨水湿透了大地,给万物及农作物带来水分和营养,但也避免不了大量的雨水流失,从而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,而瞬间变成了污水,实在可惜。

雨,无色无味,无污染,清新透明,如万箭射出,如瀑布垂落,时而细雨绵绵,时而淋浴洗面,让人心醉欲仙。

窗外的雨,仍下个不停,那雨点声,是多么的清脆、微妙,室内很静,静的心静如初!

《散文的随笔精选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